南顺新媒体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自媒体

当我的视频成为“AI换脸”软件模板后……

2024-08-12 16:21:48自媒体17人已围观
简介 上传一张照片, 就可以把视频主角换成自己; 一键制作, 就可以生成独有的视频片段…… 一段时间以来, “AI换

上传一张照片,

就可以把视频主角换成自己;

一键制作,

就可以生成独有的视频片段……

一段时间以来,

“AI换脸”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短视频的二次创作,

给社会公众带来了新鲜体验。

但是,

这种惟妙惟肖、很有意思的“AI换脸”生成的视频,

是否存在侵权可能?

近日,

北京互联网法院

一审开庭宣判了两起

“AI换脸”软件侵权案件。

基本案情

原告小廖和小吴是国风短视频模特,全网粉丝数量众多。在未经二人同意的情况下,一款“换脸”APP的模板中出现了除脸外,妆容、服饰、发型等均与她们发布的短视频一致的付费模板。因此,二人以该换脸APP侵犯其肖像权和个人信息为由,分别将这款“换脸”APP的运营者诉至法院。经当事人同意后,法院将两起案件合并审理。

原告主张:

在未经其授权同意的情况下,被告使用原告的出镜视频制作换脸模板,并上传至涉案换脸APP中,提供给用户付费使用借此牟利。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肖像权。

被告擅自上传和使用了具有原告肖像信息的视频,同时将原告的人脸通过AI技术手段抠除并替换成第三方的脸,后将技术处理后的视频用作付费模板供涉案APP的用户使用并以此获利,侵害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

据此,原告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

被告辩称:

在平台发布的视频均有合法来源,并且面部特征并非原告,并未侵害原告肖像权。

APP中的“换脸”技术实际由第三方提供,原告的人脸信息并非被告处理,被告未侵害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

审理裁判

被告使用原告出镜视频的行为是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害,还是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犯,抑或是原告的以上两种权益都被损害?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上展开激烈的辩论。

经庭审查明,被告没有提交证据证明其模板视频的来源,结合模板视频中的人物妆容、发型、服饰、动作、灯光及镜头切换与原告出镜的视频呈现一致特征,可以认定被告使用了原告出镜的视频,通过深度合成技术替换成他人面部,再上传至涉案APP作为模板供用户使用。

法院认为这一行为并未侵害原告的肖像权。

首先,换脸模板视频不具有肖像意义上的识别性。可识别性强调肖像的本质在于指向特定的人,通过技术手段再现的肖像要能够使一定范围的公众辨认出该肖像为何人的形象。也就是说,肖像权保护的范围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反映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能与特定自然人形成一一对应。本案中,涉案出镜视频中的人物面部被替换,本质上已经将视频中具有识别性的核心部分替换成他人面部肖像,公众通过涉案换脸模板视频直接识别到的并非原告,无法与原告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次,被告并未实施法定的侵害原告肖像权的行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害肖像权的行为包括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等。本案中,被告并未制作含有原告肖像的视频,仅仅利用视频中的非人格要素,即利用妆容、服饰、发型、光线、镜头切换等进而获得财产利益;此外,被告也并未丑化、污损原告肖像;同时,被告的行为也不属于伪造原告肖像的行为。

因此,被告实施的行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侵害原告肖像权的行为。

但是,被告的行为构成了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犯。

第一,原告涉案出镜视频中有包括原告人脸信息的个人信息。原告涉案出镜视频动态呈现了原告的面部特征等个体化特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信息”的定义。

第二,被告实施了处理原告个人信息的行为。首先,虽然换脸技术是通过第三方公司提供的,但是案外公司仅为受托的技术服务提供者,被告作为委托人,决定了信息处理的方式、范围,应就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承担责任。其次,涉案换脸行为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行为。被告需要收集包含原告人脸信息的出镜视频,采用检测人脸关键点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他人脸部特征融合到模板图像,最终生成图片或视频。这一“换脸”过程涉及对原告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分析等,属于对原告个人信息的处理。

第三,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自动化的个人信息的处理行为常具有隐蔽性等特点,因此,法律通过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决定权以防范泄露、滥用等风险。原告的涉案出镜视频虽然属于已经公开的视频,但涉案账号说明处标注有“未授权给任何收费软件”;此外,被告利用新技术分析、修改包含原告人脸信息的原视频后,进行商业化利用,可能对原告个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应依法征得原告同意,但是被告无证据证明其经过原告同意,因此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

综上,北京市互联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经济损失。

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一审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涉及“AI换脸”的新类型案件的特殊之处在于,被告将原告视频“换脸”后再上传至应用软件,是否构成对原告权利的侵害?构成何种侵害?

本案中,被告本质上利用了原告的短视频,即利用原告部分人脸信息用于新上传照片的融合,利用该视频中的妆容、发型、服饰等整体造型及灯光、镜头切换等因素形成模板视频。也就是说,被告获利的主要因素是原告涉案视频中的劳动投入。被告若未经相关权利人同意使用上述要素,对他人的劳动投入“搭便车”,相关权利人可以基于劳动创造投入、竞争性利益等其他请求权基础维护合法权益。

法官提醒:“AI换脸”“一键换装”等人工智能新型业态的从业者在新软件上线之前应当充分做好法律风险的研判,健全内容采购机制,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确保软件内容均获得合法授权,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出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站点信息
文章统计1553篇文章
微信扫一扫: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