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顺新媒体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电商

“鬼市”淘宝《十三经注疏》

2024-07-20 16:04:33电商53人已围观
简介 纪从周 高温酷暑,再学习儒家经典,倏然想起刘建业老师曾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民间俗称“鬼市”)淘宝,并喜获明万历年刊印的《十三经注疏

纪从周

高温酷暑,再学习儒家经典,倏然想起刘建业老师曾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民间俗称“鬼市”)淘宝,并喜获明万历年刊印的《十三经注疏》的往事。

《十三经注疏》是《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13部儒家经典的注疏(即13部经典的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合称)。

刘建业老师介绍说,《十三经注疏》最早出现在唐代,但版本早就不见了。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仅存有一部宋、元、明的递修本。而文献上称为“北监本”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明万历年精刻的333卷本的古籍善本,究竟流传于民间何处,无人知晓。

那天清晨,天还没亮,刘建业就照例奔向了潘家园旧货市场。那时,他有双休日逛“鬼市”的习惯。虽然清晨之际许多人还在睡梦中,但“鬼市”上已是人影晃动了。古玩、字画、旧书,真真假假,珍品赝品混杂其中,吸引着不同肤色、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收藏爱好者。

刘建业是这人群中的一个。收藏圈的不少人都认识他,知道他鉴赏文物独具慧眼。所以大凡他驻足的地方,都有人悄悄地跟在后面。他说,那天他逛了个把小时,就要失望而归的时候,一个摊位上两摞发黄的线装书映进了他的眼帘。俯身一看,书皮上那浅蓝色的版签使他怦然心动——这不是明代古籍特有的版签吗?外粗里细的黑线框住以标准仿宋字体写的书名——《十三经注疏》。

如果这两摞书没有造假,那可是稀世珍宝!他发现每一页的书口(专业术语称书页的边端为“书口”)都醒目地印着“万历十四年刊”。而每一册书的每一页,都盖着“礼部之印”的方形印记。其中一册书的卷首,还用朱笔工整地书写着“乾隆四十三年,岁在著雍阉茂六月十六日,用汲古阁本校起”字样。刘建业明白,“著雍阉茂”是乾隆四十三年的干支纪年,是“戊戌”的又一称法。他心花怒放:这是清朝初期礼部的藏书,存世极少,能流传至今至此,是幸运之神光顾了他。翻点一番,共19册65卷。

农民装束的货主要价8000元。他清楚,这19本线装书的身价远非8000元,可见货主并不识货,不过“漫天要价”罢了。但他一工薪阶层,如此巨额委实掏不出来。但机不可失,遂坦诚地与货主商量,他是文人,特别喜欢这套书,说着将身上1000多元甚至连一两毛的零票都倾囊掏出。货主见他诚心诚意地买,并非那种二道贩子,也就同意了。刘建业长吁一口气,这才掏出手帕擦额头上的汗珠——料峭寒风中他居然激动得全身冒汗。

就在他付完钱准备离去的时候,有人非要出高价让他转卖,被他婉言谢绝。抱着两摞发黄的线装书,刘建业这才想起兜里一分钱都不剩了。别说打车,就连公共汽车都不能坐了,只好抱书步行回家。抱着沉甸甸的两摞书走了10公里,累得满头大汗!但得到无价之宝《十三经注疏》,再累也值!

当时我闻讯而至,看到19册书中多册都夹着若干小纸条。见我满脸疑色,他解释道,《十三经注疏》曾是他熟读的古籍之一,但这种明万历版,当时就印数不多,后在清嘉庆年之前书版就毁绝了。其珍贵之处还在于,这19册书曾是清代礼部的藏书,不但有与明汲古阁本对照的朱记,同时还有当时校对人的年代(乾隆四十三年)的记载。所以一拿回家,他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阅到感触深的地方就夹一纸条。

两摞旧书的价值知多少?刘建业说,当然它远远超过货主开始的要价8000元,但他眼里看到的并不是它能倒卖多少钱,而是看重它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万历版的《十三经注疏》也许还有在民间流传的,但这部经过朱笔校对又钤着“礼部之印”的藏本,恐怕是世间惟此一部了。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刘建业老师还收藏着这套宝贝吗?对方不仅马上回复,而且拍照传给我看,并再次说明:“此书始刊于万历十六年,到二十一年刊成。清礼部藏书,乾隆间校对。凡校对须改动处均用红笔描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文章统计1553篇文章
微信扫一扫: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